讲座实录 | 徐花 :让爱和温暖继续流动——与大学生谈谈和父母的相处
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与家人的关系,始终是无法避而不谈的话题。理解,信任,爱······许许多多的元素,共同架构起亲子之间的桥梁。如何学会爱,如何表达爱,如何解开家庭边界与沟通的代码,化解代际冲突,收获温存与幸福?
10月26日晚,徐花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如何与父母的相处,让爱和温暖继续流动 。
想到父母,你脑海中最先冒出来的词是什么?
你理想中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理想与现实之间,映照出了什么呢?
进入大学,本以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得以缓和,
却往往会发现,亲子冲突的频率竟多于从前。
“以高考为核心”的时代迎来终结,
好好学习、早睡早起、自觉自律······
“完美”成为父母新的期待。
而本应充满温馨陪伴的漫长的假期,
往往成为了彼此嫌弃的导火索。
父母心里的爱,说出来却容易变成伤害;
长大成人的我们,学会了把心中的爱隐藏起来。
互相不理解,互相提要求 , 互相看不惯 ,
互相不待见 ,互相不信任······
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走出彼此相爱却在伤害的怪圈。
理解父母,也勾勒将来的自己的模样。
故事的开端
“从来没有单纯的婴儿这回事。”
唐纳德·温妮科特的实验告诉我们,婴儿的一切行为情感都是变化的、互动的,必须放到与养育者的关系中去理解。我们赞美Good enough mother (够好就好的妈妈),她不仅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还要了解它的创造性,尊重它的边界, 并且依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行配合和改变;她保护着她的孩子却不被他知晓;需要时她在,不需要时她会后退。从襁褓中开始,从她的眼中映出了我们的模样开始,我们之间的故事就在慢慢书写。
故事的继续
家庭亲子互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
与儿童能力相关的部分母亲行为
研究表明,一位优秀的母亲,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时而提供教育性体验。小孩子应当有机会体现自己本色,假扮游戏在其中不可或缺。
母亲的分离及其对婴儿和儿童的影响
·分离时幼儿的年龄在稳定的母子关系建立之前的婴儿早期反应不太严重。而在集中的联系建立(约6-8个月)后,婴儿与母亲分离会产生严重的反应。
·对母亲有极密切的关系的儿童对分离有最强烈的反应。在有多人担任母亲作用的文化环境里,比起只有一个母亲的关系来,分离引起的反应严重程度要低一些。
·如果分离之后仍有人起到母亲作用,分离造成创伤的可能性便会大大降低。
重点不是分离而是如何处理分离。
父亲的作用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养育儿女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职责。然而事实上,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迹象显示,父亲作用在增长、而且有时超过母亲的趋势。与父亲一起做的游戏越使人兴奋、越不落俗套,就越有利于婴儿发展更具有创造性的、以社交为目的游戏活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的起跑线到底在哪?”
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标准答案。在于家长的示范与环境打造,在于孩子自身的竞争意识······
我们会有不同的答案,但那里一定有一个绝对不可以忘记的词语,那就是“尊重”。
从小就开始承受“内卷”的压力 ,那一定会是一种悲哀吧。
矛盾从何而来?
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理,孩子不了解父母过往。
于父母:“孩子是我的”,“我的经验比孩子的经验多得多”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利益相关的焦虑,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替代性存在······
于子女:父母的思想早已过时,他们已经不了解我们的时代,这些他们都没有经历过······
抛开成见,转换立场看问题,
答案一定就在某处。
故事的改写
修复、发展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与家庭一起修复、发展。
修复发展亲子关系之道
学习在家庭中保持“适度的亲密性与个体性”
多一点自我肯定和认可,或许就不会对父母的 评价与反馈过分敏感和在意了
放下防御,多点表达,尝试正向、可控的沟通
尝试用知识反哺父母、用贴心行动支持父母
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让父母真正放心、真心放手
秘诀在手
小事有度:理想想法和父母底线之间
急事有交代:时间清楚、内容清楚、意义清楚
大事讲智慧:如选专业、找对象等
方法:找同盟、找资源、表态度、常旁敲侧击、慢慢来
亲子关系的修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爱是双向的互动,需要着给予与收获,
而长久的坚持与付出,正是浇灌温情最好的雨露。
让我们多一点接纳 ,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正向沟通,
这样才能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家庭系统。
用心诉说,总会听见你想要的回答。
毕竟,那些爱与温暖,都一直藏在彼此的心底。
-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
图文 | 刘子歆
监制 | 庄舟
出品 | 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